close


美術館時光是導演Jem Cohen在2012年的作品。這部電影的劇情並不複雜:約翰(Johann)是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工作的警衛,而安(Ann)則從加拿大前來照顧久未見面的表妹。安的表妹陷入昏迷狀態,安除了醫院外也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只好到博物館消磨時間。由一個簡單的問路問題,約翰和安開始了對話,也展開一段短暫的藝術、心靈的友誼之旅。

電影開始沒多久,約翰說到有時當館內遊客稀少,他會觀賞掛在牆上的一幅幅的藝術作品,經常會看到以前沒注意的。鏡頭帶到某張畫的一角,上頭畫有紙牌、骨頭、蛋殼,然後聽到約翰說著:「丟棄的紙牌、骨頭、破裂的蛋殼…」接著鏡頭轉到戶外讓雪水浸透的菸蒂、啤酒罐,約翰也毫不停頓的說著:「菸蒂、啤酒罐。」畫面上流暢的變換,將館內的藝術與館外的世界做了連結,相互呼應。

這部片子雖是劇情片,但是運用大量的紀錄片手法,有許多鏡頭的焦點是在於館內藝術品與館外維也納城市的畫面:林布蘭、卡拉瓦喬、魯本斯、老布魯哲爾等大師的作品,及其他遺留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名畫作;希臘羅馬的雕像,裸體的、半遮掩的,缺眼斷鼻;埃及時期的法老雕像、祭品;維也納城市街道、廣場、跳蚤市場,大雪紛飛,枯枝顫抖;站在高處冷風中的建築工人、乾涸的水道、行進的電車、有著酒糟鼻的路人、掛滿客人照片的酒吧……。導演無聲的將兩個世界置於他的鏡頭下,安靜的讓觀眾感受兩者的迴異,卻又默默的尋找兩者的相似。

博物館內展示的是過去,是沒有生命的物品、記錄、創作,但是同時卻又超越時間,超越死亡。有人批評藝術是富人的專屬,但是真正的藝術品傳遞的是人類共有的情緒與感受:熱情、正義、孤獨、寂寞、愛恨、情慾、和平、渴望、憤怒、悲傷,是超越實體存在的觀察與體會,勾起觀者內心的情感,不論中間相差多少世紀。

片中有不少對於藝術本質的看法,尤其一段針對老布魯哲爾的作品,館中代理講師與遊客間引發的藝術史與藝術論的討論,尤其精采。老布魯哲爾的畫作包含政治、宗教、社會的主題,充滿寫實與寓意,神聖與低俗的交錯配置。尤其是對中下階層生活的描繪,讓他享有「農夫老布魯哲爾」的稱號。仔細看看老布魯哲爾的「狂歡節與四旬齋之戰」,將市井小民的喜怒哀樂全部融合在一幅畫中。我們或許會對老布魯哲爾的描繪,其中的細節,畫面的豐富,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事實上,在我們的周遭不也同時進行著許多事物,只不過我們經常習慣於生活的框架,而讓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能力萎縮。

 

183549gwvvk447i4chv8bw  

除了博物館外,電影中另一個重要場景是醫院。當鏡頭沿著醫院走廊推進時,捕捉的是空洞、冰冷、寂寥的感覺。在死亡來臨之前,唯一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安坐在病床前,握著表妹的手,唯一的變化是光影的交替,點滴的速度像是時間的新的度量單位。而唯一能夠得到暫時解脫的,脫離如limbo般的折磨的,似乎只有躲在博物館的藝術品中,藉由藝術的不朽滋潤空虛的心靈。

安一角是由Mary Margaret O’Hare飾演。Mary Margaret O’Hare是加拿大有名的歌手、作曲家與演員,在這部片中也有不俗的表現。她在醫院陪伴表妹時,也清唱了兩首曲子,在這部沒有配樂的電影中特別顯得突出。兩首歌曲有非常優美,歌聲動人,歌詞更是耐人尋味,帶著憂傷、寂寞與無奈。在第二首中有一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這樣的:I am alone, but not afraid.似乎道出自己的渴望,彷彿只要一直唱下去,就可以相信不會害怕。不久表妹過世,安收拾少少的行囊,輕撫空空的衣架,衣架搖晃輕擺聲,在孤獨中卻顯得如此清晰。

在片尾約翰描述了也算是另一種風景畫,畫面是現代的維也納:左手邊的馬路停著等待紅綠的車輛,紅色的後車燈閃耀明亮;右手邊一位老婦人正走上一道斜坡,斜坡的角度正好讓婦人能夠一試。婦人抬頭望著灰色雲層逼近,預告風雪的來臨。老婦人努力趕路,想要在飄下雪花前抵達家中。

這位老婦人需要克服的是外在的阻撓,還是內心的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