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禮拜一位高中同學藉了過生日名義,特地舉辦了一場茶會,邀請她的同學、曾經工作的夥伴小聚,地點就在迪化街巷弄裡的「迪化洋行」。我雖然認識的人不多,不過因為彼此年齡相近,話題也總是沒斷過。喝著現煮的義式咖啡,手上拿著剛出爐沒多久的麵包,塗上老闆娘遠從法國拎回的果醬,讓原本平常的星期六下午添了好滋味。
另一位在天下雜誌任職的高中同學,送了本「部落款款行」給壽星。說來慚愧,我對台灣原住民的了解不多,有的只有從學校課本的零星片段,或者對他們的刻板印象。聽同學娓娓道來出版這本書的初始與經過,顧不得壽星忙招呼客人,都還沒來的及瞧上一眼,我就已經拿起書來翻閱。發現所訪問的部落,多是我們較不常接觸到的,而對於其中一篇頗有感觸。徵得天下雜誌的同意,在此與大家分享。
台東卑南族 卡地布部落
巴拉冠之火 日以繼夜
文 蔡昇達 攝影 高信宗、蔡昇達
「人家都說卡地布的人很嚴肅,很排外,哪~裡有,你去別人家裡要不要按照他們家規矩,要嘛!我們也是一樣啊,照規矩來我們都很歡迎。」堅持用母語創作的音樂人,山地國際巨星桑布伊,穿著藍白拖,一身輕鬆打扮,隨口提醒著進到部落裡,不要在別人面前打噴嚏和放屁的禁忌,逕自穿梭於這個他口中最團結的地方。
卡地布,族語意思為「團結、在一起」之意。台東卑南族共分為南王、知本兩大系統,卡地布即為知本系統中最古老的部落。「知本這邊是石生系,相傳以前是一對兄妹生下一顆彩石,我們的祖先就是從石頭蹦出來的,知本天主堂那裡有完整的壁畫分享。」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林慶福說起了卡地布人誕生的起源。部落內「巴拉冠」制度保存相當完整。「我們的巴拉冠歷經好幾次的遷置、整建,在民國80幾年的文化復振時,要回現今巴拉冠這塊地,才逐步凝聚起大家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
林慶福表示,巴拉冠為青年男子聚會所,也可以說是「軍事指揮中心」,共分為5大年齡群。小朋友12歲以前在「達古範」裡學習,爾後進入巴拉冠裡接受如同軍事般的嚴格訓練,直到結婚後才離開聚會所。「在巴拉冠裡,就是訓練孩子直到成為真正男人的過程,進到巴拉冠裡的青年,肩負著部落大小事的責任,學習編織、打獵、採集等生活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守護部落。」新上任的青年Ayawan阿捷補充,「其實我們巴拉冠的核心精神很簡單,就像桑布伊哥哥常說的,敬老尊賢、團結合作,就這樣而已。」部落內依然遵循祖先的叮嚀, 巴拉冠內部小孩和女人嚴格禁止進入。
現今的卡地布部落看似與一般充滿現代建築的聚落沒有太大差異,但其實還是有許多不同。「應該說,我們的生活習慣還是維持了很多以前農漁獵社會的樣子,放假時候我們依然會上山,去拿取一些生活所需的東西,大獵祭時,上山巡視我們的傳統領地,讓青年深刻的理解我們從哪裡來。」走進卡地布的這天為非假日,巴拉冠內的火依然沒有熄滅,「我們的聚會
所不是拿來參觀而已,是真正融在生活裡的一部分,24小時火從不間斷。」阿捷一面添加柴火,同時分享著這神聖場域的重要性。
團結的深度旅行
「我們希望部落能用自己的步調,分享這塊土地的智慧和故事。」卡地布文化協會總幹事高明智與林慶福,偕同部落青年計畫2016年正式推動卡地布深度旅行,結合各年齡層青年、婦女團,整合部落資源,「已經嘗試過好幾個梯次,除了導覽解說外,更帶旅人走進山上,採集傳統食材並動手製作食物、手工藝體驗,學習搭獵寮、陷阱製作等體驗。」讓無形文化資產能以活著的狀態繼續存在。
對外接待之餘,部落內有機產業也行之有年,「杭菊在前部落主席陳鏡榮推動下,族人們開始嘗試,每到菊花季,黃澄澄一片美不勝收。」除了曬乾的菊花產品外,還有洛神花果醬,更推出杭菊系列餐點。
在歷經許多土地議題後,讓族人深切相信「必須認識自己,向土地重新學習,才是文化永續傳承的關鍵。」老人家吹起呼喚風的口哨,靜靜閉上眼睛,「到卡地布來,放輕鬆,為自己種下一顆喚回身體與自然對應的種子。」 在不過度依賴外界資源的堅持下,卡地布人依循巴拉冠精神,團結一致,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喚回身體與自然對應的種子,我想,應該是許多人都該學習的功課吧!
http://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1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