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看了「分居風暴」。之前上映時沒看到,只得借錄影帶欣賞。

一開始的畫面是主角納德與妻子希敏在法官面前爭執,爭執的原因在於希敏為了讓女兒有較好的生活環境,早早就申請移民國外,不料移民批准下來後,納德卻為了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父親堅持不肯移民,因此訴請離婚。後來調解不成,法官駁回離婚訴求,妻子心灰意冷之餘搬回娘家。納德請了一名婦人羅芝打掃兼看顧父親。羅芝懷有身孕,可是為了養家,瞞著失業的先生,每天帶著小女兒到納德家幫傭。一天納德提早回家,卻發現羅芝將父親鎖在床上,帶著小女兒外出。納德同時懷疑羅芝偷錢,狂怒之下將羅芝趕出家門。羅芝不甘被誣陷為小偷,兩人發生劇烈爭吵,在肢體衝撞間,羅芝不慎摔落到樓梯上。當晚羅芝流產,氣急敗壞的先生怒告納德「蓄意謀殺」,就此吹起了一連串的風暴。

故事發生在伊朗,自然在片中有專屬伊朗的色彩。例如羅芝只要看到陌生人,尤其是男子,便急急忙忙的圍上頭巾,層層疊疊中讓人看不出身材變化;照顧失禁的納德父親,羅芝猶豫躊躇了大半個小時,最後得打電話詢問,得到宗教上的許可,才敢幫忙淨身換衣。進入訴訟後,原告被告排排坐,和法官中間只隔著一張小桌,沒有律師在場,在只有幾坪大的房間,雙方進行與其說是攻防戰,而更像稍有節制的吵架。羅芝的先生跑到學校找老師理論,卻因為是全女子學校,不准男子進入,所以羅芝先生只得在門房處大吵大鬧。

除了這些宗教或社會上的特殊,劇中角色卻出乎意外的讓人親近。所謂親近,指的是角色刻劃中所展現的人性面。納德幫女兒複習波斯文單字,因為納德的答案和老師教的不一樣,女兒表示難道考試時也要回答爸爸的答案嗎?被老師改錯也可以嗎?納德怒叱女兒:「老師是錯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可是當他遭控謀殺時,卻不惜說謊,堅稱不知道羅芝懷孕,還大聲反駁羅芝先生:「如果我知道她懷孕,你想我還會雇用她嗎?」又例如羅芝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女性,可是為了讓納德蓄意謀殺的罪名成立,卻也堅決不肯說出當天下午外出的原因,隱瞞自己因為車禍而孩子早已不保。

人性上的弱點,在正常的情況下,深藏在道德、真理、宗教的大旗下安份守己,可是到了攸關生存的時刻,大旗暫時捲起, 自私、說謊、隱瞞事實等只為了捍衛自己的活命之道。

劇中有兩位母親,希敏和羅芝。希敏為了女兒的前途堅持移民,卻為了這個堅持和先生決裂;羅芝在納德和先生達成和解,準備付錢之際反悔,不願發誓造成流產的禍首是納德,因為她害怕報應會回應在女兒身上。一個可以說是造成這一切紛亂的開端,另一個則算是終結的最終告白,二者的背後都是為了女兒。有個鏡頭是二個女兒隔著房間對看,眼神似乎代表他們對於大人的世界,對錯無所依歸的世界是多麼的茫然。他們懂得在這種風暴中所扮演的角色嗎?

劇中人物都是社會階層中的小人物,沒有宣揚什麼公理正義,或者大刀闊斧的進行政治改革,只是單純的、盡力的活著。看著這些小人物的掙扎,心中沒有鄙視,反而有一種脆弱的同情。在生存的天平中,有多少人能說「對」的比重永遠大於「錯」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