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日星期一
今天協會相對的很安靜,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當然還是有姊妹來來去去,有接電話,有幫忙做扇子的(我還搞不清楚用途),我當然是一貫笑臉迎人,名字一個也記不得。
經過這兩個多禮拜的掙扎,我現在比較了解什麼病理報告,報告裡面有什麼內容,怎麼分期,有什麼治療選擇等等。雖然我自己走過一遭,或許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這一切對我來說都非常的陌生,在記憶中除了對乳癌分期有印象外,其他都都是最近才學到的。
有時我懷疑當時在美國治療時,醫生會不會因為我是外國人,所以在解釋病情的時候,有簡化訊息的可能,也就是說只是簡單的告訴我期別,然後說明治療的流程而已。當然也有可能都對我解釋過,因為我的腦子還在驚嚇當中,所以吸收的程度有限。
所以醫生在告知病情的時候,會不會因為病人的背景不同,而決定給予不同程度的資訊?本國人、外國人,城市的、鄉下的,有錢的、中低收入戶的,會不會因為覺得病人也聽不懂,而少講一點?還是會因為不想解釋太多,所以要病人回家自己查?病人有沒有必要知道每一項檢查後面所代表的意義?
聽說現在醫院都有個案師,就是專門解釋,提供參考資料的角色。
現在的病人和以前不同。以前生病了,就好好躺在病床上,一切都交給醫生。現在的病人要多做功課,給你的資料要去看,要上網查,要知道治療的選擇,要知道什麼藥沒有健保,可是副作用比較少,或者藥效比較好。還要搞清楚哪些保險有給付。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問問題。
醫生或許沒有時間把所有的事情解釋清楚,可是如果有具體的問題,相信他們仍然願意花時間說明。
可是在另一方面,想要在短時間內搞清楚自己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現在,過了這麼多年,每當我看到或者聽到那些藥物、後遺症、存活率,我心裡還是會這麼跳一下。想想看,一邊忍受著害怕,一邊還得強迫自己去理解那些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出現過的名詞,那會需要多大的忍受力和毅力。
難怪有的人比較願意去詢問其他病友。
其實就拿抗賀爾蒙藥物泰莫西芬來說。如果病人需要服用泰莫西芬來降低賀爾蒙分泌,首先要知道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有燥熱、陰道分泌物、身體水滯留現象、噁心、不規則經期、體重減輕、陰道出血、骨頭痛、頭痛、背痛、咳嗽、高膽固醇、疲勞、肌肉痛、卵巢囊腫、皮膚變化、感染、消化不良或胃酸、便祕或腹瀉、貧血、情緒激動、掉頭髮和體重增加,另外還有更嚴重,例如憂鬱症、高血壓等就不再列舉。
當然這不表示服用後會出現所有的症狀,其中也有輕重的不同,但是至少要了解有這些可能的發生。
了解有這些副作用之後,當然會讓你有心理準備,可是他們就像是看不見的敵人,除了屏息等待對方出招之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可是若是去詢問其他服用同樣藥物的病友,她就可以告訴你她的經歷,那種你可以轉換成生活上可能產生的具體變化,你可以想像,可以模擬,可以想出策略,可以知道別人是怎麼應對,甚至你會覺得別人都可以克服了,那麼自己也一定行。
所以還是回到原點,要多問。
不論是個案師給的資料,或是看書、上網查,或是問其他病友,重點都是要做功課,要主動,要多問。
其實最重要的結論就是,當病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還是不要生病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