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參加影片工作坊,每個參加的團體都需製作一個短片,配合網氏女性電子報的年度性/別新聞回顧。影片除了藉此介紹團體,也提出一個可供討論的議題。我好不容易剪輯出來的短片今天刊登在Peopo公民新聞電子報中。
話說這部片子的拍攝可說是一波三折,雖然不過片長三分鐘左右。當時上課老師耳提面命的說要找一個有價值的議題,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有關於「乳房重建」。原本已經想好該找一位姊妹採訪,可是偏偏她有幾場大型的演出,每天得加緊排練,連一天時間都挪不出來給我。後來想做有關姊妹寧願躲起來治療,也不願告訴家人的問題,找上了壁媛姊,希望從家人的角度談談如此的作法對家人的影響。結果壁媛姊的妹妹住在外地,每幾個禮拜才有輪休,還有家人、小孩要照顧,要拍攝?不可能。接下來想談乳癌對夫妻關係的衝擊,先是找了聰明哥夫婦。他們原本答應,正要敲定去採訪時間,卻又打退堂鼓,然後抓來台珍姊和郭大哥當替代。郭大哥很幫忙,沒多想什麼就答應。當時台珍姊忙於北榮同心圓成立協會事宜,郭大哥則為了娶媳婦、整理新房而忙裡忙外。講好了一個星期四早上去郭大哥家中拍攝。回家後剪了個半成品,打算先在最後一堂課時交差,聽取老師、同學的意見後,再修改完成。
當時在課中的反應不是太好:沒頭沒尾、聽不清楚在講什麼、看不出重點在哪裡….。聽完這些評語後雖然覺得沮喪,可是也沒氣餒,只拼命想該怎麼修才好。老師給了點意見後,有點頭緒。第二天和郭大哥聯絡,再去補拍一些畫面。也和郭大哥借了些舊照片。後來剪了一個版本,不是很滿意,乾脆請郭大哥把整本相簿借我。再剪了版本,比較像樣子,寄給協會秘書淑瓊。就現有的素材,實在也不知道還能添加什麼,只好以這個為基礎,開始加轉場特效、字幕、字卡,上網找背景音樂。幾次上傳給淑瓊、葳姊看,都會有些小意見,然後就要做調整。每一次的調整,不論是加入或刪除特效、增加或減短字卡時間等,都多少會影響到字幕的開始和結束時間,背景音樂的音量也是,不停的微調。來來回回幾次,感覺眼睛都快要脫窗。當然這些都是屬於技術性問題,而我因為對軟體不熟悉,還不清楚撇步,所以花的時間、力氣就多些,也算是一種經驗累積。
做了這個片子後,深深的佩服從事影片製作者,也感到與寫作極大的不同。寫作基本上有一支筆、一個本子就可以動手,是屬於個人的創作。但是影片卻不同,需要導演、剪輯、音樂、燈光、後製等種種要素的配合。老師在上課時提醒我們,不要用習慣好萊塢式的電影手法來幻想或要求自己也能拍出同樣的水準。在策畫這個短片時,腦子裡多少都想像該拍什麼畫面,該如何增加氛圍等等,可是後來發現想要做到真的很難,尤其我只有一台相機和一個三腳架,連麥克風也沒有。以前看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覺得畫面真美,可是要有那種質感,除了要有王家衛外,還要有王家衛級的攝影師、燈光師、造型師等等,不是嗎?就我現有的器材與技術,只能盡量去拍些簡單卻稍微能感動人的超級小品罷了。
這次的短片當然也犯了不少錯誤,最主要的是前置作業不足。老師一直我們在拍攝前先做分鏡腳本。可是若是連拍攝的場景、受訪人物的故事都不甚清楚,那麼怎麼可能寫出好的分鏡腳本,來協助故事的敘述與畫面的流暢?郭大哥雖然和我因為同上歌仔戲班,所以在鏡頭前還蠻自然的。可是因為當時時間緊迫,所以沒有先到家中拜訪,觀察台珍姊與郭大哥相處的細節,以及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所以訪問的畫面顯得單調,也沒有挖掘更有趣、更有意義的話題,而只是單單回答我預先準備的問題而已。
這部不甚成熟的短片當然有很多缺點,例如畫面單調,結尾不夠清楚等。有些是技術面的問題,有些則是在概念上需要更加精細。這部也不算是老師所說的跳脫框架的作品,若真要下個評語只能用「中規中矩」四個字來形容。
當然在剪輯時,也不是沒有好玩的事情。記得剛剪完一個還可以的版本時,因為怕又犯了「沒頭沒尾」的錯誤,所以把兒子給叫進房間,讓他先看一遍,給個意見。結果兒子很合作,看的時候也顯得非常專心(當然片長約三分鐘,不出他的容忍範圍),頓時讓我安心不少。問他看的懂嗎?
「看的懂啊!」
「感覺怎樣?」
「還不錯啊!」
「真的?」
結果兒子一邊走出房間,一邊丟下一句:「不錯啦!我看完後會捐錢啦!」
我聽完之後忍不住大笑。這部片子不是以募款為目的,不過他的回答可能也代表某種程度的感動吧!
想看影片請按這兒。
http://www.peopo.org/news/22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