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作品陳設在北美館雙年展入口前長廊,名稱為「生產線—中國製造&台灣製造」,是藝術家黃博志的作品。這些長列的同款式、尺寸、顏色的襯衫,即使在揮灑陽光下,仍有一種詭異感,對我來說。
除了腦袋中想像窩在擁擠悶熱工廠裡,如螞蟻般不知停止,只能低頭縫紉的工人,不論男人、女人或孩童,另一個疑問湧上心頭:「這麼多件,有多少人是真正符合如此『尺寸』的?」
記得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有機會買新衣。難得的機會啊!即使有著悶葫蘆個性的我,也幾乎藏不著內心理的期盼與幻想。可是我的個子小,不容易找到適合我身形的衣服,太長、太寬、太大…。太普通的看不上眼,喜歡的又多尺寸不和。挑著挑著,心裡越來越急且氣,緊抿著嘴忍著。娘也是耐著性子陪試穿,直到讓我的龜毛難搞個性給弄惱了,拉著眼淚含眶的我回家。
直到現在,已經一把年紀,買衣服仍是見苦樂的事,有種「不適合」的挫折。至於要適合什麼?卻不願多想。
課本上教的,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但是又有多少人的有完全相同的身高、體重、肩寬、手臂長、手腕、頸、腰、臀、大腿、小腿….?這其中有多少數字,又有多少組合?太繁瑣了!太麻煩了!替這種混亂建立秩序吧!0、2、4、6、S、M、L…。在易於管理與販賣的制度下,這些符號數字成為必得接受的認同之一,自己去尋找分類標籤,在簡化的系統中載浮載沈。
這或許是時代進步不可避免的結果,只不過有時候,人,卻忘卻自己的獨特。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