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愛為名」是以翁山蘇姬和丈夫麥可與家人的關係為主軸,特別是翁山蘇姬與丈夫麥可之間的互信互愛,描述他們如何在爭取自由的理想中,犧牲了個人的情感生活,承受生離死別的痛苦。



電影由翁山蘇姬的父親遭到政敵殺害拉開序幕,接著時間前轉到一九九九年,翁山蘇姬的先生麥可艾理斯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且時日無多,由此帶出他和翁山蘇姬之間所面臨的困境與磨難。從一九八八年翁山蘇姬返回緬甸照顧病危的母親,到麥可的去世,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翁山蘇姬先是被監控監聽,最後遭到軟禁;軍政府取消了麥可和孩子的護照、簽證,以至於家人被迫分隔兩地;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卻無法出席,唯一的安慰是從電台廣播中聽到兒子代表致詞的聲音;因為深知若離開緬甸就無法再返國,只能放棄見麥可最後一面的機會。

楊紫瓊在片中有不俗的演出,例如一場在醫院裡目睹士兵毆打逮捕學生,並且槍殺企圖保護病人的醫生,觀眾透過楊紫瓊的表情與身體語言,更加感受到那一槍的震撼,也讓人理解為何翁山蘇姬願意投入政治改革的風暴中。另外當接到麥可來信告知病情時,以及其後努力爭取麥可到緬甸來相見時所遭遇的挫折與痛苦,都可以看到楊紫瓊有別於以往的深刻且深層的演出。

也許是因為這部電影比較專注於描述翁山蘇姬的個人情感上,所以劇中多場片段是為了凸顯她在堅強外表下溫柔的一面,例如與丈夫重聚後在陽台上的那一幕。可是反觀在她面對軍政府的脅迫時,如果能多一些情緒轉折,將更為增加戲劇張力。例如當翁山蘇姬和她的擁護者到達會場,發現迎接他們的是一排槍管子時,如果能夠看到她的震驚、可能面對死亡的恐懼、波及無辜生命的擔憂,最後仍然決定不退縮的面對的話,讓觀眾感受到她的掙扎,就更能夠佩服她所展現的勇氣。

不清楚這樣的表演是如實的表達翁山蘇姬的個性,還是楊紫瓊個人的揣摩,幾場翁山蘇姬到各個地方與民眾見面,楊紫瓊的表現似乎有點客氣生疏,並沒有土親人親的融合與熱絡感。另外除了第一場的公開演講可以看的到從一開始的羞澀到後來的滔滔不絕,之後的幾場都似乎少了點熱情,好像只是在「演講」,而不是在說服台下的民眾爭取自由民主的重要。不過考慮到楊紫瓊為了這個角色而學習緬甸語,有如此的表現已屬難得。

除了翁山蘇姬和丈夫,其餘的角色大多不夠立體,尤其軍政府一方,也多為制式的壞人刻板。不過無論如何,「以愛為名」還是一部值得觀賞的電影,至少可以稍微認識到緬甸這個我們不太熟悉的國家,以及他們為了爭取真正民主所做的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F 的頭像
    BF

    餘時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