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命名  

每讀到有關詐騙的報導時,心裡不免嘀咕:頭腦太簡單了;真不知足;太輕易相信人。不想看完結局,略嫌粗魯的換到下一頁,刷刷的紙張震動聲代替了不耐。

詐騙利用的是人性的弱點:孤獨、貪婪、軟弱、懶惰。弱點,或許就像個原本不起眼的傷口,不以為意,卻給感染的潰爛化膿。

電影「以脆弱之名」,根據的是發生在導演凱瑟琳布蕾亞的真實事件:凱瑟琳布蕾亞在一次中風後,遭到一名騙徒榨取了百萬歐元。在電影中,伊莎貝雨蓓飾演茉德,同樣也是導演的身分,在經過一次嚴重的腦中風後,生活自理出現問題。後來透過電視節目,選中了騙子維克作為下一部片子的男主角,開始一段曖昧又帶著詭異的關係。

面對維克的金錢索求,茉德開出了一張又一張的支票。觀眾的反應從一開始的同情、不可思議、嘲笑,一直到反感。明明是位強悍獨立的知名導演,怎麼會受騙於一個如此不起眼的混混?(素人演員Kool Shen的演出差強人意,無法提昇戲劇張力)

茉德給自己的理由是因為對方是未來電影的男主角,可是倆人的關係絕不止於工作方面。茉德並沒有對維克表現出「性」方面的需求或渴望;若是倆人有這類的衝突或結合,這段關係反而容易理解。表面上,茉德似乎利用金錢作為控制維克的手段,但是茉德對於維克有一種依賴,彷彿維克是扶持茉德半癱瘓身體的依柱,唯有不斷的付錢,才能夠掩飾茉德的卑憐。

整部電影最令人動容的部份,是最後茉德面對孩子的質問時的「解釋」。茉德喃喃自語的說:「這是我…這不是我…這不是我。」流著眼淚的茉德,如此的坦承,足以博得同情或原諒嗎?

當一個人的身體起了不可回轉的變化,不論是緩慢的年老過程,或者令人措手不及的疾病、意外,都會對自我身體的認知、自我內在的認知,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產生影響。就像是遭到強烈地震後,牆倒樹拔的傷害後,還能重建到之前的完整無缺嗎?茉德最後的獨白,透露出藉由這段關係重新尋找、界定自己。這個自己,或許是她從未發現的一面,或者從未承認過的渴望、脆弱,而這個脆弱卻正是維克得以侵入的傷口。

看完「以脆弱之名」,無法像摺疊報紙般的輕鬆放下。腦子裡依舊想著:「這是我…這不是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F 的頭像
    BF

    餘時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