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的人常坐錯車,下錯站,拎著行李,茫然的看著四周的陌生。有的則是車子坐對,也依站而下,卻發現目的地不如預期的精采,懊惱之餘,信步走上一條小路,卻赫然發現驚喜。

星期五早上,興沖沖的跑去中山堂看「百年圖書展」,結果卻頗令人失望。

其實百年圖書展是「百年文學新趨勢:向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致敬」一系列的活動之一。同時在中山堂光復廳所舉行的有作家身影紀錄片、百年圖書展、愛荷華作家作品與簡介展覽。最初在網路上所得到的訊息,對這個展覽的介紹是這麼寫著:

「展示台灣歷年出版的經典書籍,書籍以年份分成了日治時期、五0六0年代、七0年代至解嚴前、解嚴後至現代,每一本書都記錄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生活思想,值得細細玩味。」

結果呢?

所謂的百年展,其實只佔了約一個走廊的大小。走廊的兩邊和中間擺了玻璃展示櫃,裡面放了些作家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瘂弦、席慕蓉、余光中、楊牧、黃春明、楊矗、三毛、龍應台等等。

「建國百年,就這麼點書嗎?」我疑惑著。

隔著玻璃看著那些書本封面(大多都是同一本作品的不同版本),我不知道該如何「細細品味」。在展覽現場沒有任何對作家或作品的介紹文字,除了知道年代相近的放在一櫃之外,觀者該如何從一個個封面中得知所謂的「歷史背景」和「生活思想」?

走了一圈,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走道一端擺了張桌子,一位小姐坐在桌後,看我走近,笑咪咪的向我介紹所謂的「導覽手冊」。

原來如此,入場費無,但是真要知道展出的細節內容,還是得掏腰包。

「為什麼不乾脆擺攤子賣起書來呢?」我心想。

走出展場,沮喪惱怒兼有,正想打道回府,看見一張小小牌子,上頭寫著「台北銀座,百年記憶」。好奇心起,就順著走廊前走,往右一轉,沒幾步,就聽到從電視傳來的聲音。

走近展覽間,右邊看板上標示著「台北銀座/百年記憶 – 莊永明微型蒐藏展」,一旁的電視螢幕播著莊永明先生的影片,似乎正在介紹大稻埕地區的歷史文化。還沒仔細看,門口坐著志工大叔、大嬸,招呼著我說:「展覽在這裡!」

展間不大,一進門就有說明單和一本簽名簿。這倒挺特別的,我心想,然後我洋洋灑灑的簽下姓名。

昔日所稱的「台北銀座」,是日治時期最熱鬧的地帶—榮町,也就是今日的衡陽路一帶。這次的展覽,也是藉助莊永明先生的私人蒐藏,重現中山堂一帶的熱鬧都市風情。

說明小冊上寫的清清楚楚。

展覽分成流行「櫥窗時尚生活」、「歷史的旋轉舞台」、「鳥瞰島嶼南國風情」、「台北的中央公園」、「粉飾的帝國表象」和「坐公車遊臺北」幾個主題。每個主題之下,都陳列著莊先生所蒐藏的明信片、地圖、照片,另外還有愛國獎券、公車路線圖、海報、旅遊手冊等等。每樣物品都是這麼的小巧玲瓏,在簡樸中帶有趣味,單純裡透露出細膩。

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展覽間的中央放了幾個展示火柴盒的玻璃櫃。原本我並不在意,可是仔細一看,才發現展示櫃的底面,其實是中山堂附近的區域地圖放大圖,而那些印著舊時商店、餐廳名稱標誌的火柴盒,就像大富翁遊戲裡的小房子一樣,代替早已不再的店面,重新擺在各自所屬的街道上 。利用如此的巧思來重現過去繁榮的景象,不是既有趣又富創意嗎?

志工大叔看我興致勃勃的樣子,走到我身邊來幫忙解說。大叔手中還握著剛吃完的零嘴包裝,顧不得嘴角似乎還留有殘屑,就熱心的指著牆上照片衡陽路口的那一棟樓,告訴我就是現在金石堂書店的所在。接著帶我走向下一張照片,熟門熟路的告訴我那是哪一條街,這又是什麼大樓、銀行的。

大叔看我帶著相機。「你有照相機,對吧?」

我點頭。

「其實在衡陽路那裏還有一些老建築,你可以過去照相,保留現在的樣子。等哪年拆光了,你還有以前建築物的照片,搞不好還可以拿出來開展覽。」

說老實話,我還真去照了幾張。

真正的老建築已經不多了,大部分也破敗不堪,徒留斑駁青苔。若真還殘留些許風韻,也被招牌看板遮掩殆盡。

並不是真以為以後可以拿來展覽,只是想保存一點什麼。

念書的時候,常在附近換車。坐在搖晃的車廂裡,邊打瞌睡之餘,或許曾經望著窗外的街道建築,但從不曾留意時間移動在牆面上所留下的痕跡。也曾走過騎樓,穿過拱門,但目光從來只在最近的現在,從未想像過早已逝去的存在。

拿起相機,再次企圖剪下時間的片段。

在回家的公車上,回想一個早上的收穫。雖然自己所設定的目的地不如預期精采,有時候放寬心,再多走一小段,拐個彎,探個頭,也會發現不同的景色。

 

備註:

台北銀座 百年記憶 - 莊永明微型蒐藏展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二樓特展室

時間:2011.5.6-6.30 AM10:00-PM5: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