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到協會,基本上還是幫忙回email,打英文信件稿。RRI的事情千頭萬緒,似乎每天都有些狀況發生,不過大家都在努力克服當中。早上的高潮,是邦交國諾魯的一位國會議員的姊姊想要參加大會,不過似乎想要上網報名卻發生問題,所以我國駐諾魯的參事親自打電話給秀惠,希望幫忙解決報名事宜。挺新鮮的吧!大家嘰哩哇啦的說個不停,上網查諾魯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大使和參事有什麼不同,就這樣暫時忘了還有更多的事情等待完成。

上個星期「表達性藝術」的最後一個活動是剪貼出一天的活動。老師拿出一疊的雜誌,要我們找出適合的圖片,來表達出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天。雜誌的種類不多,所以剛開始覺得有點困難,不過做起來還是挺好玩的,因為只需要用到剪刀和膠水。只要是不用手畫的,對我來說就輕鬆多了。

 

IMG_0229.JPG  

 

像這樣拼貼式創作,英文名稱應該叫做collage。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在西雅圖上表演課的時候。那時老師要我們根據所扮演的角色,想一想她喜歡的食物是什麼、喜歡什麼顏色、穿什麼樣的衣服等等,做一個人物的collage。很慚愧,我當時連聽都沒聽過這個字,後來請同學拼出來,然後回家查字典。在字典上的字義解釋是這樣的:

「『用印刷品的剪片、壓平的花、布片等作抽象性的』美術拼貼」

那個時候在國外,哪可能花錢買雜誌?不過我還是向朋友要了一兩本過期雜誌,盡力的在裡頭找圖樣。因為不確定collage長得什麼樣,所以就根據每個問題找了圖片,然後工整的貼在海報紙上。當時還很得意,以為自己做的不錯,可是等到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才覺得自己的貧乏的可憐。

當時和我一起上課的都是年輕的女孩、小伙子,活潑奔放的個性也顯現在他們的collage中。一張海報紙貼的密密麻麻,像是色彩的大爆炸,是一個沒有限制,沒有框架的開放。任何色彩、圖形、花樣,只要是覺得有相關的,就層層疊疊的往上貼,有的甚至還放上項鍊、石頭之類的。我做的只是對我的人物上了描線,而他們的則給了活力。

那時我坐在教室角落,沮喪極了,心想:「原來這才叫做collage。」

許多年後的現在,我一面回想過去的片段,一面又剪又貼的。即便我沒有太多樣的選擇,可是我想讓我的畫紙充滿顏色,不是規矩,而是好玩、開心的隨著自己的感覺走。

上個星期玩的高興,可是今天在分享時,老師丟給我們一個問題,在這張作品裡,所謂的一天是以什麼樣的角色為主,是母親、妻子還是女兒?還是其他?

其實,我仔細的看了我的剪貼,與其那是某個時期的某一天,倒不如像是由現在銜接到未來的一天,或者說,大部分的,都是我對未來一天或者生活的一種想像與期許。

我希望我能夠吃好吃的,做好吃的東西;我希望我能夠常常出去旅遊、看新的事物;我希望我能夠和我的姊妹、朋友喝喝下午茶;我希望我的腦袋不要生鏽,能夠持續的思考、吸收…。有些我現在正開心的做著,有些我希望持續的做著,有些我想要在未來還能夠做著。

如果問我是以什麼角色為主,我想答案很明顯,那就是我自己。

是因為我曾經失去了自我?還是在眾多現實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其實最忠於的還是應該是自己?

記得上星期我寫到這個作品是我的「懶散悠閒」的一天嗎?仔細看,我的一天的安排只能以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吃喝玩樂!

不過我還是有留白,就是中間的小方框。我知道人不要太貪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F 的頭像
    BF

    餘時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