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散場後,腦袋一直在想著,轉著。
故事有點複雜,讓我偷給懶,貼一段網路「開眼電影」上的部分劇情介紹。
“1874年,美麗的安娜‧卡列尼娜(綺拉奈特莉飾)是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裘德洛飾),兩人生有一子,生活幸福美滿。一天,她的大哥奧勃朗斯基(馬修麥費狄恩飾)來信,請求安娜到莫斯科拯救他和達麗亞(凱莉麥當勞飾)的婚姻。途中,安娜認識了伏倫斯基伯爵夫人(奧麗薇雅威廉斯飾),她的兒子將會到車站來接她,也就是英俊的騎兵軍官伏倫斯基(亞倫強生飾)。夫人將安娜介紹給伏倫斯基,兩人瞬間燃起相互吸引的火花。此時,奧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多姆納爾格里飾)也上門拜訪。這位心思細膩又有同情心的地主,愛上達麗亞的妹妹吉娣(艾莉西亞維坎德飾)。他突兀地向吉娣求婚,但她早已迷上伏倫斯基。傷心欲絕的列文回到波科洛夫斯科的家,全心埋首務農。而吉娣則在舞會中徹底心碎,因為當晚伏倫斯基的眼光全在安娜身上,這位有夫之婦也回應了這年輕人的追求。
安娜回到聖彼得堡家中,但伏倫斯基也尾隨而來….”
我沒辦法決定是否喜歡這部電影。
這部片子運用大量的劇場手法,許多場景都侷限在劇院與舞台上拍攝。在一個實體空間內分隔數個不同場景地點;舞台上演的是歡樂的舞會,爬上一層樓梯,到達舞台上方,卻一變成為城市大街;臨時演員在鏡頭前換裝,即從文書員化身侍者;舞會一景就如同在劇場演出一般,可以看到手繪的賓客佈景板穿插在舞台中間…….。
運用舞台劇手法的目的是什麼? 經常看似真實自然的畫面,但是當鏡頭拉開,才發現整個場景都被包圍或納入劇院當中。是用來凸顯莫斯科或聖彼得堡上流社會的虛假做作,如同身在舞台般供人檢視行為舉止? 如果是為了追求對比,例如地主列文與工人在陽光下揮動鐮刀、揮灑汗水就是在實景拍攝,而不是在劇院,或者用佈景代替,可是在比重和比例下又嫌不足。劇場與電影手法的不斷轉換,有點像變換焦距,在視覺上、情緒上,甚至理解上也必須跟著變焦,會忍不住問:有這個必要嗎?
電影開始沒多久有一場非常重要的舞會,導演在舞蹈中加入了許多手部動作,似乎想表現出角色間感情的糾纏難解。可是說實在的,那是我最不喜歡的片段。乍看優美,可是沒多久就覺得像是兩人在打太極拳套招比畫。若是要表達角色內心世界的壓迫,鏡頭的快速轉動,音樂節奏的增強,舞蹈速度的加快,就足以勝任,手部的動作只是畫蛇添足。
安娜卡列尼娜是部巨作,想要改編成130分鐘的電影不是易事。或許因為要交代的東西太多,所以無法深入主角們的心理轉折,結果是在角色刻劃上顯得平板。除了一開始快節奏的變換,似乎有帶領觀眾往前衝的動力,可是愈到後來卻速度愈來愈慢,就像火車準備停站似的,無法感受到最後的衝擊。女主角綺拉奈特莉的情緒都寫在臉上,雖然經常眼眶泛淚,激動溢於言表,但是似乎都在一個水平,並不能讓人感受到深層的掙扎與折磨,走向最終結局的心路起伏。
最後一個畫面事裘德洛所飾的卡列寧坐在椅子上,一面看書,一面在綴滿野花的平原上看著孩子玩耍。但是鏡頭拉遠,才知道他們三人實際在舞台上面,野花遍佈整個劇院。如果停格以看,似真還假,虛實難辨,是一個令人難忘且驚豔的鏡頭。可是這樣的表現可以更清楚表達作者托爾斯泰的故事或者想法,還是闡述了導演的觀點與概念呢?電影未必需要忠於原著,但是想要利用這本傳世名著說的又是什麼呢?愛情?罪行?上帝?
我不懂什麼是好電影,胡說八道一番,大家別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