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剝皮寮因電影「艋舺」的大賣而再度聲名大噪之際,姊妹們就招呼我過去一遊,我呢?因為天性不喜歡跟人潮趕流行,所以寧願窩在家裡睡懶覺。人家佈景都拆了好一會兒,我才找個週末早上,聽著捷運答答答的刺耳關門聲來到萬華。

先到了服務中心,裡面坐了三位工作人員,看我自行拿了放在四周的冊子,就繼續自顧自的聊天。看看左邊有一些遊客,所以就跟著拿起相機準備。我拍拍、走走、停停,一圈下來花不了多少時間,可是心裡的困惑卻不少。再度回到入口附近,找到了整修紀事銘,上面寫著:

「走進老街,一幕幕不同年代的空間場景,躍然眼前,老街的歷史深刻的書寫在地景之上。透過歷史元素的文化意義詮釋,可以連結上在地居民的歷史記憶,進一步將彼此已疏離的社會關係,在集體認同中重新結合,更重要的是,在老店屋之內戶戶都有陳年往事,事事都關乎艋舺地歷史,這是艋舺在地人故事的歷史印記,也是全台北人集體記憶的文化場域。」

什麼是老街的歷史?哪裡來的「不同時代的空間場景」?何謂「歷史元素」、「歷史記憶」?什麼又是「集體記憶的文化場域」?「歷史街區」的定義又是什麼?

或許所謂的歷史街區就是保留一些帶有歷史風味的建築,說白話點,就是不拆除那些從阿嬤阿公時期留下的舊房子,然後把該補的補強一下,換個門板,塗上又新又亮的油漆,粉刷,前前後後再擺些藝術品,加個走廊,新穎的樓梯,然後就張燈結彩的宣告歷史街區的成立,在地文化的再生。

或許我想的太多,或許我期待是一場歷史時空之旅。走進「鄭記茶行」,可以看到一排排的來自各地的茶葉品種的陳列,長長的櫃檯上有論斤兩的舊時秤。聽不到收銀機的鏗鏘聲,而是見到用得發油發亮的算盤。過去沒有塑膠袋,那麼店家們是如何包裝易散的茶葉那?牆上是否有老闆親手寫的價格表呢?或者哪裡供奉著哪一尊守護神祇呢?想像中或許店內一角還擺上一張小桌,幾把板凳,板凳上似乎還留些餘溫,因為剛起身的大嬸才講完街尾雜貨店的八卦,匆忙回家做飯去了。

或許我真的期望過高,但是對我來說,又新又亮的招牌只是一個招牌。

剝皮寮歷史街區,並不等於剝皮寮,正在展出的「藝師獎展」有豐富的內容,街道另一端的鄉土教育中心也有不錯的規劃,但是這些一棟棟清代店屋或者日治時期的牌樓厝建築,就像被人挖了空,只留下骨架,重新上色,打扮一下,然後說是文化的再發展使用。增添的步道,樓梯,帷幕玻璃,使用的建材、設計無一和歷史有關,唯一保留的或許是文化局介紹的「舊時代街道紋理」。

或許我只是遲鈍,無法在街區中找到「歷史元素」、「歷史記憶」、「歷史印記」。

逛了一圈下來,感覺真的像是逛電影城,就在門口照照相就好。

P1000157.JPG 

 P1000161.JPG 

P1000158.JPG 

我看不出這些和剝皮寮有和關聯。

P1000149.JPG 

茫然的在地居民。

P1000147.JPG 

希望這是以前留下來的,而不是某個設計師的創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