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冷颼颼的天氣,還飄著雨。

下了公車,問司機往「草山行館」怎麼走,他一臉關心的問:「你要用走的?要走很久喔!」

走很久?網站上不是說走個15分鐘左右嗎?

「要不要坐小巴士?大概要等半個小時。」司機先生邊建議,腳步邊往辦公室走,冷風吹的單薄的背心受不了。

等半個小時?算了吧!以我的個性,可沒耐心等。戴上帽子,把傘打開,就當成是運動吧!

通往陽明山公園的步道上見不著其他人,我戴著耳機哼唱兩句,粗嘎走調的聲音也沒人聽見,只盼山神花草精靈別怪我打擾清幽。

今天冷歸冷,沒見到這種綠葉掉,枯枝現的景色,就少了冬天的感受。



P1020210.JPG  


靠近陽明山公園大門,就看到「草山行館」的指示牌,轉個彎,往下走,就在小路盡頭。



P1020213.JPG    


先做個介紹吧!抄下一段文字。

 

「草山」並非一座山,而是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的山谷地區?草山行館原為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並曾招待過當時的皇太子—浩公裕仁(後為昭和天皇)。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蔣公入住。行館幽靜宜人,地處草山戰略高地,基隆河與淡水河在眼前交會,關渡平原、社子島、觀音山,自然美景盡收眼底。民國39年(1950年)以紀念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為名,「草山」即更名為「陽明山」。

草山行館佔地面積為4275平方公尺,主行館為1920年代典型的日式建築,建築面積為584平方公尺。主行館門前兩顆年齡逾百的相思樹與楓香,寧謐的訴說著歲月悠悠。主行館內部空間規劃為川堂、大廳、會客室、書房、臥室、主臥室、起居室、客房、廚房、中庭與露台等。主行館周邊另有四小棟附屬建物,原為蔣公隨扈侍衛房舍,後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進行修建時,將此四小棟房舍與主行館之藝文展覽活動相結合,改作為藝術家工作室之用,以期草山行館成為一個融合生態、人文及藝術,並且能與民眾近距離進行交流對話的美學場域。

 

現在的草山行館是繼民國96年4月的深夜大火,將行館木造建築部分付之一炬之後的重建成果。藝術展覽規劃是有兩間展示空間,前展示間是草山行館大事記、草山介紹和不定期展覽;後展示間則有前總統蔣中正的軍服與結婚禮服,播放公視製作的「世紀宋美齡」,以及為開館而製作的「細數草山,再望行館」的常設展,展有七十多張歷史照片。



P1020237.JPG

這是前展示間。火燒後存留下來的拿來兩根柱子做成椅子。



P1020258.JPG  



P1020231.JPG  這兩張是後展示間。



我並沒有去過原本的行館,所以無法比較新舊的差異。怎麼說呢?是根據傳統日式建築重新建造,所以走在其中,迴廊、中庭、障子構成一種空間虛實錯置感。遠眺山頭,俯瞰蒼茫城市,再搭上一致的景觀設計,確實讓人賞心悅目。



P1020225.JPG  



P1020227.JPG  



P1020228.JPG  



P1020247.JPG  



我很愛用「簇簇新」來形容這類重建,縱有時間軌跡穿插其中,也頂多像個包裝禮物的絲帶罷了。若說是「舊瓶裝新酒」,連瓶子也洗的乾乾淨淨,沒有斑駁痕跡,沒有歲月灰塵。

我站在「介壽堂」的一角,窗戶外的枝葉被風吹的搖頭晃腦,想像數十年前或許也曾有人行步走到同一地點,看著小島的一角,而那緩慢輕壓地板的聲音,該是「歷史」的足音吧!現在和歷史有關的,可能就是身後那台舊式電視機所傳來的影片音效,還是放在壁爐上的照片。

大概鮮少有人關心麥克阿瑟曾經在這裡咬著他的煙斗,而大多會讚嘆外頭的view真好吧!



P1020240.JPG  


來的時候在步道上遇見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用機器吹掃落葉,回去時,機器還躺在地上,轟隆隆的開著,人卻不見了,只留下單調噪音與風聲競爭。

走啦!該回去喝點熱的。

 

備註:文章中所抄的草山行館介紹文字,是來自放在展場中的「草山行館 萬事迎春」介紹小冊。經網友更正,其中「浩公裕仁」有誤,實應為「迪宮裕仁」,特在此加以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