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其實不讀詩的。

現在,有些年紀了,有些話擱在心頭癢癢的,順手寫下,看來似乎有點詩的模樣。其實我就像沒師父引進門的偷兒,不知天高地厚,得手後又忍不住沾沾自喜,到處獻寶。

最近一連串的巧合,讓我又開始讀起詩,鄭愁予的詩。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去看「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影展」,我能看的場次正好放映的是鄭愁予的「如霧起時」,就像是冥冥中挑上了我,非讓我這小偷改邪歸正不可。

 

不必猜測,你耳得之聲
不必揣摩,你目遇之色
不必一詠三嘆,啊,為你薄薄的存在

 

紀錄片。如何從「現在」的方寸間,回顧走過的來時路?如何去記錄一個人的存在,一個詩人的生命?

 

展在頭上的是詩人的家譜,
!智慧的血需要延續,
我鑿深滿天透明的姓名
唱啊!不怕曲高和寡

 

當年的詩人同好們,拂開記憶的積塵,彼此兩眼相對,會心一笑,即便那些泛起的細小塵埃,惹得聽的人眼眶紅潤。一張張老舊的照片、市區地圖、公車路線圖、報紙、雜誌、簡報,這些就像是一塊塊青苔滿佈的瓦石,鋪出詩人踽踽獨行的生命小徑,站在上頭,駐足一會兒,或許可以窺見詩人曾經感受的風景激盪。

 

陸地和海搶去所有的繁榮
留這一涯寂寞給你
今年五月的主人,不是繁花是戰爭
你那生火的漢子早已離去


 

螢幕上不時的出現詩句,而我,像個口燥唇乾的迷路人,拼命吸吮流下來的蜜汁,又悔不能多存些帶走。

如何記錄詩人的一生?

你認為呢?

 

備註:

所引的詩句分別出自:錯誤、崖上、山居的日子、貝勒維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