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的展覽是由巴黎市立美術館策展人安潔麗娜爾弗和歐迪兒布爾呂侯共同策劃,包括了二十一件錄影裝置。作品中藝術家成為敘事者,影像是他們的媒介,內容則跳脫傳統故事的角色、情節、時間等架構因素,促使觀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周遭的環境、事件、人物等。

由於時間的關係,加上每部作品的長度與播放時間不同,所以只能選擇若干片段來欣賞,感覺與心得也不盡完全,就當成是一種心得筆記的記錄吧!

 

馬拉松人生 朱利安迪斯科里作品



這部片子只有十五分鐘,是今天下午唯一完整看完的片子。

片子的畫面很簡單,就是一個穿著連帽運動外衣的男子,在一個毫不特別的夜晚,在某一個次乎沒有特徵的城市角落裡慢跑。在跑步的同時,就像同攝影者聊天一樣,男子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

但是聽沒多久,觀眾開始懷疑這是口述者的故事,還是別人的,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口述者從一開始的五歲左右,一下子跳到小學五年級,接著就是初中、高中、結婚、生子、離婚,小孩有了自己的孩子、衰老。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聽到跑者氣喘吁吁的聲音,一直說著:我停不下來、我停不下來。沒多久,畫面的跑者不見,喘息聲愈來愈弱,直到安靜。

短短十五分鐘的馬拉松卻涵蓋了一生。

在影像上,規律的跑步似乎暗喻著人在生活上的規律性,遵循著某種速度,重複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人生的開始,或許就像跑者一樣有充沛的體力,聲音平穩順暢,可是到了最後,接近終點時 - 這裡所謂的終點,並不是路途的終點,而是人的生命的終點 – 步伐漸緩,聲音虛弱,但是想停卻停不下來,只能徒然的做些口頭上的掙扎。

口述的人生歷史,進展的速度卻是不規律,跳動的,彷彿時間自有其脈動。不是嗎?我們不曾經有過在夜深人靜時刻,突然發覺時間似乎變魔術似的憑空消失。當回想過去時,浮現的只是一些片段,一些還想的起來的人物。人生變成一部彆腳的大事記。

這種影像與聲音的錯置,讓人思考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或者詢問自己是以哪一種為生命座標的標準呢?

下次跑步時,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時空敘事 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作品



這個作品是波坦斯基將自童年時期開始的照片、自畫像投射到投影幕上,彼此重疊浮現,呈現出一種奇特的效果。

如果今天投影的人物是自己,重疊的是自己不同階段的照片,我們會訝異其中的改變嗎?從那些變化中,得到的感覺是滿意還是後悔?是滿足還是感嘆?我們還記得過去的模樣嗎?我們會懷念過去的幼稚,還是感傷現在的失落?

投影出來的黑白照片在風中微微擺動,就像是水中倒影,永遠無法捕捉,只是視覺上的暫時停留罷了。

 

除了這兩件作品外,另外一個「父親、母親、我」也非常具有可看性。一面牆上同時播放父親與母親的訪談,另一面牆則是女兒,也是創作者本人。三部影帶同時播放,讓人應接不暇,不過,這不就如同人生?生命同時進行,不是以單一人物為主,也不可能有等待或暫停的時間。

另外一部2006年坎城影展得獎作品「席丹 – 二十一世紀之星」,是用十七部攝影機,360度的拍攝席丹在皇家馬德里主場的比賽畫面,配合立體音效播放,非常具有震撼效果。

 展場中還有許多非常有趣的影片,有的非常超現代,有的是帶有詭異的美感。由於影片長度的緣故,想要全部看完,應該要花不少的時間。或許下次上課題早一點時間到,或許可以多看完幾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